《與蘇匯宇共在午夜召靈》Midnight Séance with Su Hui-Yu

--

文章/朱利安.羅斯 (Julian Ross)

翻譯/何冠緯

倘若電影在播映的當下才真正活過來,影廳就好比是祈靈儀式的現場。那麼當電影不再被播映的時候,它又成了什麼?換句話說,若世上的觀眾不再觀賞,這些已死的影像又會如何?影史上曾有無數被遺忘的靈光,遭放逐至影史檔案之中,至今隱身在我們集體記憶的陰影裡、等待被想起,哪怕是一瞬間也好。儘管電影的歷史至今不過百餘年,影廳裡早已幽魂無數;影史檔案與我們的集體意志,便是它們地縛而無以消散的場域。

電影問世百年時,大約正值世紀交界之際,不少影史回顧伴隨著數位浪潮將席捲電影界的預示感而來。雖然尋獲佚失影片(found footage)的電影體裁在此之前就已存在,這類主題在當時的風靡程度前所未見,錄像藝術家與電影工作者藉此手法來發揮他們從影史中發掘的靈感。不少藝術家採取底片拍攝藉以和電影歷史建立連結,有些創作者則刻意另闢途徑要讓影史精神重生;加拿大藝術家蓋伊.馬丁(Guy Maddin)與共同製作者伊凡.強森(Evan Johnson)和加倫.強森(Galen Johnson)在作品《召靈會》(Séance,2016)中重拍諸如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洛伊斯.韋伯(Lois Weber)、溝口健二(Kenji Mizoguchi)等名導當初佚失或未能實現的拍攝計畫,影片的拍攝過程更成為在龐畢度中心(巴黎)和PHI中心(蒙特婁)展出的裝置展演。遠在地球的另一端,藝術家蘇匯宇長期投入一系列隨興發展的「補拍」(re-shooting)影片,為臺灣影史的異端傳統續命;該系列的最新作品〈女性的復仇〉(2020)用有如節慶煙火般的歡愉再現1980年代的B級片。

解嚴前夕的台灣,被大中華國族傾向的國民黨所統治,當時曾出現「強暴-復仇」套路的女性題材電影,當時也被稱為「社會寫實片」(social realist films)。這些速成的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旋即在大眾市場造成流行;但隨著影片產量激增且內容益趨腥羶,終究招致政府打壓,拍攝計畫被勒令停止、拷貝也遭銷毀。這些揉合性元素與暴力復仇的電影,如今被稱為「臺灣黑電影」(Taiwan Black Movies),當初曾是瀰漫壓抑氛圍社會的排解出口,更是預示社會即將解放(與性解放)的信號。當年還是男孩的蘇匯宇,雖然不是這些電影的目標觀眾,卻在時常去的小吃攤看到電影海報,並對畫面中的異色風情深深著迷。就在好奇心與想像力同時爆發的那時,激起了他對早期電影的聯想,想要用自身記憶與想像力注入新的色彩。相對於前一部系列作〈唐朝綺麗男〉(2018)聚焦處理單一電影,〈女性的復仇〉則結合多部黑電影、成為一支獨特的狂想融合體。電影循溯不止一位女性復仇者的故事線,〈女性的復仇〉共描寫五位女性;直接跳過前段痛苦的強暴橋段,女性對雄性暴力的集體報復與情感宣洩佔據了片中蘇式狂想的泰半。如他的雙頻道錄像作品〈超級禁忌〉(2015),我們透過藝術家的視界看見壓抑滋長了慾望,而他的藝術創作依然準確地專注在呈現情慾與暴力交融的高潮。

在向被貶低的黑電影致敬的同時,蘇匯宇在這些令人印象深刻且經典的場景中加入自己的巧思。作品中一位女性角色帶著眼罩,靈感源自《女性的復仇》(蔡揚名,1981)片中被施暴者挖去單眼之後開始戴起眼罩的女主角。作品中另一位男性身穿制服、綑綁其中一位女主角,則回應《殺夫》(曾壯祥,1984)片中日本警察逮捕對丈夫痛下殺手的被虐婦女橋段。將兇刀高舉過頭的定格畫面,也是向該片的經典電影海報致敬。藝術家刻意延長畫面停留的時間、強化戲劇張力,畫面在螢幕上幾乎靜止成一幅畫作,彷若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誇張渲染的巴洛克風格畫作。片中許多快意復仇的橋段都在屠宰場取景;屠宰場是個莫名常在剝削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滿佈的血漿、暴力與死亡元素,或許都是它被頻繁取材的理由。藝術家刻意採取去脈絡化敘事的手法,呈現這些從B級片擷取的符號與元素。運用黑洞作為畫面背影,片中的一切就好像從你我集體想像的陰暗角落蹣跚爬出。藝術家大玩他招牌的影像時延,賦予角色新生;他反覆切換快慢動作與靜止畫面,打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世界,用繚繞煙霧包圍螢幕作為故事的舞台。斷裂的時間感在五頻道的作品之中被進一步放大,五個畫面有時同步進行、有時各自發展,帶著感官在知覺邊界反覆穿越。懸空的螢幕邀請觀者用自己的方式巡覽囈語,而一切展呈都將使我們在入戲時陷得更深、更沉。

〈女性的復仇〉尾聲時,三個年輕人吐納著青春的亢奮喘息。隔著半透明紅色帷幕,他們慾惑迷濛的眼神凝視著鏡頭之外。畫面中的人物彷彿是觀眾的投射,在他們身上可以看見蘇匯宇掌握了想像力足以操弄騷動感官的力量。畫面中張口的男孩,有可能就是當年還是男孩的藝術家。若真如此,藝術家就不止一次出現在作品中;片中女性復仇者團結反擊父系霸權的混戰中,藝術家親自女裝上陣,並藉此為本片加入性別多元認同與愉虐元素。藝術家使用「deepfake」影像技術,擬真合成臺灣1980年代電影女星陸小芬的五官,為作品再添創意。目前對「deepfake」的爭議大多圍繞在科技應用的道德議題之上,諸如濫用在政治操作或情色影像的疑慮。這項的技術在蘇匯宇的手中成為一種途徑,通往被召喚的影像幽魂於現世共生之地,共享慾望之無邊無際。

作者簡介:

朱利安.羅斯是居住於阿姆斯特丹的學者、策展人和評論家,目前擔任鹿特丹國際影展的策展人、萊頓大學社會藝術中心助理教授以及荷蘭電影學院的電影藝術研究碩士課程導師,羅斯在2018至2020年間擔任盧卡諾影展選委會成員,也曾在泰特現代藝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鹿特丹藝術廳、BOZAR美術中心、EYE電影博物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芳草地藝術中心、選集電影檔案館、哈佛電影檔案館和英國電影協會策畫影視活動、展覽和表演。

--

--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Written by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双方藝廊致力於推廣台灣戰後及當代藝術,與來自全球包括台灣、印度、德國、澳洲等超過20位藝術家合作,2015年成立於台北大直,是一所側重藝術推廣、策展實踐、出版研究以及收藏服務為經營核心觀念的藝術空間。

No responses yet